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查看: 1509|回复: 0

[行业] 边缘计算,5G时代新风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6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边缘计算,5G时代的万亿市场

本文来源:胡又文 (ID:axzqjsj),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摘要

■边缘计算,5G时代的万亿市场: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等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在实时、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5G有低时延、高可靠的通信要求,边缘计算成为必然选择。据IDC预测,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而有50%的物联网网络将面临网络带宽的限制,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分析、处理与储存。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

■计算能力,正在步入“边云协同”时代。边缘计算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主要包括:1)网络带宽与计算吞吐量均成为云计算的性能瓶颈;2)物联网时代数据量激增,对数据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3)终端设备产生海量“小数据”,有实时处理的需求。边缘计算可作为云计算的协同和补充,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边云协同之下,预计边缘侧的需求将带来服务器市场的巨大增量。

■5G商用将带动全球运营商IDC资本开支持续增长,云数据中心对高速光模块需求持续放量,400G高速光模块有望成为主流。5G将带来全球流量和带宽持续增长,光模块可以看成是通信系统流量的“闸门”,充分受益于5G网络重构。5G单基站下行带宽最高可达20G,传输网光模块也将迈入400G时代,为了满足1ms低时延的实时业务,边缘计算也被首次写入5G标准。5G基站接口全部光模块化、边缘计算部署更多光设备和光模块就近响应,同时光传输网将采用更高带宽的400G光模块。

■边缘计算目前已有一些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安防前端智能化、工业级低时延应用、VR/AR即时对战类游戏、远程医疗等。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层面的主要受益者浪潮信息,以及受益于“5G+云数据中心”双轮驱动,光模块的后起之秀新易盛。建议关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科曙光、四维图新、中科创达、烽火通信、中兴通讯。

■风险提示:落地进度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1.边缘计算,5G时代的万亿市场

边缘计算成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重要桥梁。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它可以作为联接物理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使能智能资产、智能网关、智能系统和智能服务。






参考边缘计算联盟(ECC)与工业互联网联盟(AII)在2018年底发布的白皮书中对边缘计算的定义,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桥梁,边缘计算具有连接性、约束性、分布性、融合性和数据第一入口等基本特点与属性,并拥有显著的“CROSS”价值,即联接的海量与异构(Connection)、业务的实时性 (Real-time)、数据的优化 (Optimization)、应用的智能性 (Smart)、安全与隐私保护 (Security)。






边缘计算在技术架构上主要分为计算能力与通信单元两大部分。边缘计算的目标主要包括: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协作、跨产业的生态协作,以及简化平台移植等。从边缘计算联盟(ECC)提出的模型架构来看,边缘计算主要由基础计算能力与相应的数据通信单元两大部分所构成。






边缘计算标准化与产业化的进程正快速推进。参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边缘计算正处于创新触发之后的上升阶段,目前已掀起了产业化的浪潮,各类产业和商业化组织正在积极发起并加速推进边缘计算的研究、标准和产业化活动。






5G低时延、高可靠通信要求,边缘计算成为必然选择。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愿景,5G的应用场景应划分为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连接物联网(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三类。同时,ITU在带宽、时延和覆盖范围等方面确立了5G的8项技术要求(表1)。其中,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聚焦对时延极其敏感的业务,例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远程医疗(例如手术)以及云游戏(VR/AR等实时对战要求)等。在5G移动领域,移动边缘计算是ICT融合的大势所趋,是5G网络重构的重要一环。






物联网趋于泛化,为边缘计算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未来物联网应用可涵盖汽车、家居、工业等各个领域。在汽车领域,物联网与汽车网络相结合,形成解放人类双手的自动化驾驶;在家居领域,物联网使各类家居智能化,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在工业领域,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为生产流程提高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物联网的“泛化”有望呈现进一步扩张的态势,从而产生更多的应用领域,这也为边缘计算提供了更多的场景。






预计年复合增长超30%,万亿规模市场可期。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不断丰富,近年来全球物联网产业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参考IDC数据,全球物联网终端设备安装数量有望在2019年达到256亿台,年复合增速高达21%。国内物联网市场的增速更高,据CEDA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30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25%。得益于底层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参考拓墣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18年至2022年全球边缘计算相关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过30%。另据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而有50%的物联网网络将面临网络带宽的限制,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分析、处理与储存。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






2.计算能力,正在步入“边云协同”时代

2.1.为什么需要边缘计算

在有了云计算的同时,为什么还需要边缘计算?

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 网络带宽与计算吞吐量均成为云计算的性能瓶颈:云中心具有强大的处理性能,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但是,如何将海量的数据快速传送到云中心则成为了业内的一个难题。网络带宽和计算吞吐量均是云计算架构的性能瓶颈,用户体验往往与响应时间成反比。5G时代对数据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计算能力必须本地化。

2) 物联网时代数据量激增,对数据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远的将来,绝大部分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实现网络接入,这些电子设备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传统的云计算架构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海量数据,若将计算置于边缘结点则会极大缩短响应时间、减轻网络负载。此外,部分数据并不适合上云,留在终端则可以确保私密性与安全性。

3) 终端设备产生海量“小数据”,需要实时处理:尽管终端设备大部分时间都在扮演着数据消费者的角色,但如今以智能手机和安防摄像头为例,终端设备也有了生产数据的能力,其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终端设备产生海量“小数据”需要实时处理,云计算并不适用。

从数据流向的对比上,1)在云计算架构下,下图左侧的服务提供者提供数据并上传到云中心,需求侧的终端客户发送数据或计算类请求到云中心,云中心响应相关请求并将需求结果发送给终端客户。2)在边缘计算模式下,如智能手机、前端智能摄像头、智能汽车等边缘节点产生数据,上传到云中心,同时将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计算在本地进行处理。






2.2.边缘计算是不是对云计算的替代?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协同和补充,而并非替代关系。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各有所长,云计算擅长全局性、非实时、长周期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够在长周期维护、业务决策支撑等领域发挥优势。而边缘计算更适用局部性、实时、短周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决策与执行。因此,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协同的关系。边缘计算与云计算需要通过紧密协同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需求场景的匹配,从而放大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应用价值。边缘计算既靠近执行单元,更是云端所需高价值数据的采集和初步处理单元,可以更好地支撑云端应用。反之,云计算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输出的业务规则或模型可以下发到边缘侧,边缘计算基于新的业务规则或模型运行。






百度边缘计算产品BIE成为“边云协同”的典范,并进一步开源化。智能边缘BIE是百度云发布的国内首个边缘计算产品,发布伊始即推行“端云一体”解决方案,它由智能边缘本地运行包、智能边缘云端管理套件组成。在云端进行智能边缘核心设备的建立、身份制定、策略规则制定、函数编写、AI建模,然后生成配置文件和执行文件,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下发至本地运行包,在近设备端的本地运行包里完成数据采集、消息分发、函数计算和AI推断等功能,通过一键发布和无感部署的方式,极大提高智能迭代的速度,使之整体达到“训练、管理、配置在云端,采集、转发、计算、推断在本地”的效果。2018年12月6日,百度宣布将BIE的核心功能全面开放,同时推出国内首个开源边缘计算平台——OpenEdge,打造一个轻量、安全、可靠、可扩展性强的边缘计算社区。






2.3.边云协同之下,边缘侧需求带来服务器市场巨大增量

5G时代的多元化应用催生了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数据中心将向边缘侧延伸,边缘计算将加速ICT融合落地。目前,电信的核心业务在实时性、稳定性、管理便利性等方面都对服务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标准服务器在通信的核心业务应用场景还将会面临标准化、环境适应性、易维护性等巨大挑战。






2017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Intel、浪潮等公司共同发布《OITT定制服务器参考设计和行动计划书》,形成运营商行业面向电信应用的深度定制、开放标准、统一规范的服务器技术方案及原型产品。

OTII,Open Telecom IT Infrastructure,开放电信IT基础设施,是ODCC组织下发展的一个针对通讯类企业的服务器规格。相对于普通服务器,OTII服务器虽然宽度同为19英寸,但深度却仅为450mm,还不到普通机柜深度的一半,这与很多通讯行业所用到的交换机等设备规格相同。因此,这一规格的服务器将很容易部署在基站附近的设备机架上,可以实现更好的兼容性。另一方面,OTII标准还规定服务器设备必须能够在45摄氏度的环境中持续工作,并具备更好的耐腐蚀、抗潮湿特性,以提升服务器在恶劣环境中的完好率,从而降低通讯服务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本。与通用服务器相比,边缘计算服务器面向5G和边缘计算等场景进行针对性定制,能耗更低、温度适应性更宽、运维管理更加方便。






作为5G商用的元年,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无疑都在加紧部署5G基础设施,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基站设备。但由于5G本身信号频率更高,想要覆盖相同的面积,5G基站的密度必须大于传统的4G基站,而这也就意味着更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显然,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正是浪潮、曙光、华为等一系列设备制造商不遗余力推动OTII标准迅速落地的原因。考虑到除了数据中心之外仍旧存在庞大的边缘计算需求,单纯的整机柜定制服务器显然是无法满足通讯企业全部需求的。因此,OTII标准的诞生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而在有了整机柜服务器的成功定制经验之后,OTII从标准确立到实际产品的出现也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另一方面,相对于4G,5G定义了eMMB(更高数据速率)、URLLC(更低延迟和更可靠的链接)和mMTC(超大规模设备链接)等三大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化概念的引入无一不对基站的计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5G基站背后的服务器产品升级也是势在必行的。

边缘计算服务器有望在202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将大幅提升运营商服务器需求量。在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海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技术经理、OTII项目经理唐华斌介绍了OTII首款边缘服务器参考设计方案。与通用服务器相比,这款面向边缘业务和数据中心进行针对性的定制,尺寸更小、能耗更低、温度适应性更宽、运维管理更加方便。根据计划,OTII服务器2018年将重点结合实际业务进行方案验证,并于2019年确定硬件设计方案,以支撑2020年5G业务的规模化应用,预计将大幅提升运营商服务器需求量。

浪潮已经发布首款为5G应用场景设计的OTII边缘计算服务器。2019年2月25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19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浪潮发布首款基于OTII标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NE5260M5,该产品专为5G设计,可承担物联网、MEC和NFV等5G应用场景,适合于边缘机房的物理环境。这款服务器符合服务器和电信两个领域的各类标准,针对边缘机房极端的部署环境和所承载的业务应用,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针对性设计。这款产品机箱尺寸采用了电信设备标准,而非服务器标准,高度为2U,宽19英寸,深度为430mm,仅有传统标准服务器深度的1/2稍多,可以直接与电信设备混合部署在通信中心机架上。同时,NE5260M5针对边缘机房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性设计,例如壁挂设计wall Mount,可使NE5260M5直接悬挂在墙壁上而不需要机架,适合于环境简陋的边缘数据中心,在耐高温、防尘、耐腐蚀、电磁兼容、抗震等方面,这款产品的技术要求也可以满足极端环境的部署需求。






浪潮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同时也是中国移动重要合作伙伴,依托行业经验和产品积累,在边缘计算领域具有先天优势,已经在边缘计算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

1、边缘计算硬件体系:面向边缘计算多元化场景需求,浪潮可提供多种类型的计算平台,包含适应大型边缘场景的一体化整机柜产品,适应电信边缘机房的OTII服务器以及适应移动场景的便携一体机。

2、边缘计算云平台:依托浪潮自身的云平台能力和多年通信行业应用开发经验,支撑运营商构建边缘计算云平台,将边缘的网络能力、计算能力、数据能力开放,支撑行业应用开发。

3、边缘计算网关产品:浪潮拥有基于4G架构下MEC本地分流网关产品和基于5G架构MEC下沉GW-UP的方案。

4、边缘计算行业应用:边缘计算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正在逐渐满足各行业的多样化需求。浪潮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有所积淀,未来会在这些领域进行边缘计算探索和推进。

3.5G MEC投资近在咫尺,通信光模块市场受益最大

3.1.5G边缘计算:全球统一标准,统一市场,空间大幅提升

4G边缘设备未形成统一市场。在4G网络标准制定中,由于并没有考虑把边缘计算功能纳入其中,导致出现大量“非标”方案,运营商在实际部署时“异厂家设备不兼容”,网络互相割裂,运营商有在某些4G应用场景部署边缘计算功能的需求时,需要进行定制化的、特定的解决方案设计。因此,4G LTE网络部署边缘计算的成本高。同时,4G LTE竖井式架构下,网络架构不能满足低时延、高带宽、本地化等需求。






5G两大标准组织推动,全球统一标准,市场空间大幅增加。为了解决4G痛点,早在5G研究初期,MEC(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ess Edge Computing)与NFV和SDN一同被标准组织5G PPP认同为5G系统网络重构的一部分。2014年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就成立了MECISG(边缘计算特别小组)。






2016年3GPP SA2就正式接受MEC为5G架构之关键课题。在5G第一个冻结的标准R15中,5G协议模块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用,使得MEC可以按需、分场景灵活部署在无线接入云、边缘云或者汇聚云。

在2018年,3GPP的第一个5G标准R-15已经冻结。3GPP SA2在R15中定义了5G系统架构和边缘计算应用,其中核心网部分功能下沉部署到网络边缘,RAN架构也将发生较大改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MEC ISG标准的两个阶段也在2017年底冻结。预计2020年5G商用以后,MEC边缘云的应用将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阶段。






3.2. 5G承载网架构变化,前传和中回传光模块市场空间大

光模块是5G网络物理层的基础构成单元,广泛应用于无线及传输设备,其成本在系统设备中的占比不断增高,部分设备中甚至超过50~70%,是5G低成本、广覆盖的关键要素。5G单基站下行带宽最高可达20G(200倍提升)、传输网光模块也将迈入400G时代。

回顾历史,3G~4G RAN分布式基站架构演进,带来光模块需求大增。2003年华为、爱立信、NEC、北电和西门子等联合成立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组织),分布式基站成为世界3G主流标准。分布式基站传统宏基站基带处理单元(BBU)和射频拉远单元(RRU)分离,将BBU、核心网、无线网络控制设备集中在机房内,RRU和BBU之间通过光纤相连。4G时代BBU和RRU间已经普遍采用了CPRI接口,产生全新的连接需求,电信光模块需求的大幅增加。我们以上市较早(2009年)的光迅科技为例,公司受益于3G~4G的网络架构转变,收入和业绩规模实现规模大幅增长。






3.3.5G时代RAN的功能重构与云化,将会带来光模块市场规模大增:

5G的最大变化是RAN的功能重构与云化:其中包括CU/DU分离,DU/AAU分离,其中CU将云化,部署在边缘数据中心中。

5G作为十年一遇的迭代升级,将是光通信行业下一个爆发机会。3GPP提出面向5G的无线接入网重构方案。5G承载网的架构在4G网络架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5G RAN将从4G的BBU、RRU两级结构演进到CU-DU-AAU三级结构。三级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其中DU(Distributed Unit)是分布单元,负责满足实时性需求同时具有部分底层基带协议处理功能,CU(Centralized Unit)是中央单元,具有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功能。

3GPP的C/U分离架构演进与MEC(边缘计算)方向吻合,彻底实现网络扁平化。我们估计光是BBU拆分为CU-DU的两级架构,将带来电信光模块需求量数倍的增加。

· CU-DU拆分:按照5G单站峰值5Gbps,均值3Gbps估算,一个综合接入点放置15个DU,则每个DU都需要一个10G光模块。而每个接入环上则需要多达6个综合接入点,将采用100G OTN形式。

· CU与核心网之间:超大带宽传输,需要N个100G光模块和Tb/s级速率 Tb/s级。

5G商用牌照发放后,承载网前传和中后传投资将会逐步上量,在2019年下半年接力4G扩容。






从2G~4G,光模块技术迅速迭代,逐步向高速率发展。2000年初,2G、2.5G基站从铜缆向光纤光缆切换,光模块从1.25GSFP向2.5GSFP模块发展。2008~2009年3G基站光模块速率跃升至6G。标准组织3GPP提出新的5G接口标准eCPRI,如果采用eCPRI接口,前传接口带宽至少需要25G光模块,但前传25G和100G都会并存,以应对5G三大应用场景的需求。另外,5G光芯片也将从6G/10G升级到25G的芯片模组,光模块产业链市场规模显著变大。随着速率的提高,光模块制造工艺门口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较4G有所提高,有利于具有深厚储备的光模块公司。






新易盛作为光模块行业“后起之秀”,与5G通信主流设备商中兴通讯共同成长,有望分享5G电信光模块行业的蛋糕。公司2016年IPO募资建设10G光模块生产线30条,40G/100G光模块生产线7条,2017年底已经投入生产,产能经过2018年爬坡,有望充分分享5G红利。

3.4.5G核心网下沉,边缘IDC建设量增加,数通光模块新增爆点

1.核心网下沉和边缘云化成为必然趋势

为了满足5G网络的灵活性和低时延、降低回传负担,核心网下沉和云化成为必然趋势。原先的4G EPC拆分成NewCore和MEC两部分:NewCore将云化部署在城域核心的大型云数据中心,边缘DC部署在城域汇聚或更低的位置中小型云数据中心。核心网分拆和中小型边缘云数据中心建设。






网络架构逻辑的分拆,也将增加大量高速光模块的需求。我们估计每一级网络节点分拆都将带来接口光模块成倍的增加,其中接入机房将使用低速光口,而汇聚机房将使用10G或100G光口。






2.运营商边缘数据中心投资确定性强,静待5G商用

5G时代,运营商将会采用通用数据中心云化的组网方式,以区域、本地和边缘三层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来构建整个云化网络。同时,5G边缘计算促进采集、控制类业务将会带来运营新的2B业务增量,包括精密工控、远程医疗、车联网等。因此,MEC是5G网络投资中的关键一环,对于运营商,5G MEC的部署价值巨大,资本开支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 降低占用成本,网络提效:通过对4K/8K、VR/AR等高带宽业务的本地分流,降低对核心网络及骨干传输网络的占用。

· 低时延、高可靠、大计算:通过内容与计算能力的下沉,有效支撑时延敏感型业务(车联网、远程控制等)以及大计算和高处理能力需求的业务(视频监控与分析等)。

· 运营商转型MEC是边缘云计算环境和网络能力开放平台,运营商可以构建自己的网络边缘生态,运营商实现从连接管道向信息化服务使能平台的转型。






中国联通:2025年实现100%云化部署

目前,中国联通是三大运营商中规划最明确的,中国联通提出MEC边缘云演进路标主要分四个阶段,计划在2025年实现100%云化部署:






在标准方面,中国联通主导的《MEC Platform to Enable OTT Business》国际标准项目已经成功立项,获得审核委员会全票通过。目前,中国联通已经成立了边缘云创新实验室、扩大了合作伙伴队伍(合作伙伴超过100家)、自主研发了Cube-Edge平台、启动15省市规模试点实现落地,探索MEC边缘云商业场景。

2020年5G正式商用时CU VNF、UPF VNF、MEC VNF共平台且可实现异厂家部署。通信网络云化架构基本成型(边缘DC与本地DC、区域DC)。

中国移动:已开展MEC应用试点,试水两大商业模式

从2014年ETSI成立MECISG开始,中国移动就积极跟踪并加入。2017年中国移动发布MEC白皮书。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10省20多个地市现网开展多种MEC应用试点。同时中国移动要将MEC预制到5G中,为此将从标准、技术、产业等方面发力:






在产业应用方面,中国移动搭建医疗专网,部署无线CDN,网络能力开放,实现边缘智能化,用MEC让医疗发展的更好;在实验测试中部署车联网边缘云。商业模式方面,目前中国移动提供两种模式——B2B和B2B2C模式。通过边缘云平台+无线能力支撑新业务+增值业务。

中国电信:5G MEC是运营商切入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手段

中国电信认为工业互联网是MEC的重要场景,5G MEC是运营商切入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中国电信进行了一些MEC的探索,例如打造边缘计算开放平台ECOP,构建边缘云网融合的网络服务平台及应用使能环境,推进边缘业务应用创新发展。

中国电信提出的5G MEC融合架构最主要是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可以支持MEC功能、业务应用快速部署。同时支持用户面业务下沉、业务应用本地部署,可以实现用户面及业务的分布式、近距离、按需部署。还支持网络信息感知与开放。最后是支持缓存与加速等服务及应用。

3.5.云数据中心资本开支持续增长,网络架构向“叶脊”结构演进

1.为了应对大工作负载和低延迟需求,云数据中心正在迁移到叶脊架构

传统大型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为三层网络,主要采用纵向的传输方式。伴随着虚拟化、云计算、超融合系统等应用,使得东西向数据流成为主要流量。原有的结构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叶脊”拓扑结构开始成为主流,这种结构在传统纵向传输的基础上增加对横向传输的支撑。

叶脊架构所需要的高端光模块数量10倍于传统三层架构。带来100G高速率光模块市场容量大幅增加。叶脊网络结构使得网络规模变大、网络扁平化、光纤覆盖率提升,使得网络需要更多的交换机、叶/脊交换机之间更快的传输速率,更需要更多横向的流量接口实现(光模块)。其中,主干、叶子架构和高基数交换机均需要光模块大规模互连,通过极端密度网络优化带宽传输,数据中心园区带宽需求可高达100Tbps甚至200Tbp。单个园区中的每个数据中兴互联,其光纤密度甚至达到10000根,则两端的光模块数量将达到2万个级别。






2.数据流量驱动网络升级,光模块速率从100G向400G演进

根据IDC统计,云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投资占整个云数据中心ICT投资的32%,仅次于服务器投资,光模块是网络设备间通信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00G和400G模块有望放量。将我们根据Ovum对40G~200G各速率光模块/器件市场预测,40G~200G光模块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39亿美元。其中数通市场光模块市场规模从40亿美元增长到82亿美元,电信市场光模块市场规模大约从39亿美元增长到57亿美元。

按传输速率来看,数通100G光模块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34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75亿美元,复合增速达到30%。Light Counting也预测200G和400G光模块将从2019年开始实现规模发货,同时认为400G光模块市场将遵循100G市场同样的爆发逻辑,短期内快速放量,而不会像40G一样缓慢爬坡。






4.边缘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定义了7类典型的边缘计算应用场景,涵盖了当前最主流的边缘计算产品内涵和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包括监控视频流、增强现实AR、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等等。

我们认为,自动驾驶、安防前端智能化、工业控制、远程操控(如医疗手术等)等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超过10ms的网络时延,此类场景5G业务的终结点不可能依赖在核心网后端的云平台,因此边缘计算的发展最迫切,也最必要;同时,边缘云也促进部分即使社交应用爆发,例如即时对战VR/AR游戏等。






4.1.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就是“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车载边缘计算平台成为刚需。随着汽车自动驾驶程度的提高,汽车自身所产生的数据将越来越庞大。根据英特尔CEO测算,假设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配置了GPS、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则上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将产生约4000GB待处理的传感器数据。不夸张的讲,自动驾驶就是“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而如何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时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并在提炼出的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合乎逻辑且形成安全驾驶行为的决策,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做支持。考虑到自动驾驶对延迟要求很高,传统的云计算面临着延迟明显、连接不稳定等问题,这意味着一个强大的车载边缘计算平台(芯片)成为了刚需。事实上,如果我们打开现阶段展示的自动驾驶测试汽车的后备箱,会明显发现其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之处,都会装载一个“计算平台”,用于处理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数据并输出决策及控制信号。






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本质是AI计算问题,车载边缘计算平台的计算力需求至少在20T以上。从最终实现功能来看,边缘计算平台在自动驾驶中主要负责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1)处理输入的信号(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2)做出决策判断、给出控制信号:该加速还是刹车?该左转还是右转?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观点是“自动驾驶本质是AI计算问题,需求的计算力取决于希望实现的功能。”,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判断之后还作出决策,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本质上是一个AI计算的问题,车端必须配备一台AI 超级处理器,然后基于AI 算法能够进行认知、推理以及驾驶。根据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地平线的观点,要实现L3级的自动驾驶起码需要20个teraflops(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以上的的计算力级别,而在L4级、L5级,计算力的要求则将继续以数量级形式上升。






4.2.安防前端智能化

前端智能化的必要性——实现实时性解析和解决传输带宽瓶颈。安防产业智能化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后端智能化以及前端智能化是厂商针对智能化升级的两种并存的解决方案。其中,前端智能化的核心功能是为后端提供高质量、初步结构化的图像数据,其主要作用有两点:1、提升部分智能分析应用的实时性;2、节省带宽和后端计算资源。典型的前端智能摄像头内置深度学习算法,一方面可以在前端完成人脸定位和质量判断,有效解决漏抓误报问题,同时拥有较好的图像效果,即使周围环境光线不佳,人员戴帽子或一定角度下低头、侧脸,仍然可以做到准确识别,并自动截取视频中的人脸输出给后端;另一方面可以输出编码后的网络视频,还支持输出非压缩、无损无延时的视频流图像。这样可以为大型用户节省服务器成本和带宽,因为在同等服务器数量和计算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接入更多路摄像头。后端智能化产品的核心功能则是利用计算能力对视频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











智能前置的趋势下,前端的价值将大幅提升。我们在行业深度报告《人工智能+安防:天眼时代 智识万物》中详细比较了前端升级和后端升级两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发展趋势,最终的结论是:出于满足实时性处理的需求,以及缓解后台存储的压力,厂商们会越来越将计算力前置,即智能前置。以人脸识别为例,传统的人脸识别产品都是采用前端摄像机抓拍图片,后端服务器计算比对的模式,而前端智能的模式下,智能化的摄像机可以不依托服务器而实时进行图像处理、人脸识别,极大提高了识别效率以及后端存储的效率。前端智能化的趋势实际上即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将发生价值转移。整个安防智能化系统对于后端系统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降低,后端价值将部分转移到前端,前端的价值将大幅提升。

国内安防智能前端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从产业调研结果来看,2018年以来,主流深度学习摄像头芯片开始成熟量产,有效解决目前限制前端智能摄像头放量的计算芯片瓶颈。按照2021年智能摄像头渗透率达到45%测算,我们预测国内智能安防前端硬件产品空间在2021年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






4.3.低时延工业级应用

工业高精度控制对时延和可靠性的敏感度极高,无论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运营商,都非常关注5G新业务中工业级客户(2B)的价值。这些行业市场包括运输、物流、能源/公共设施监测、金融、医疗和农业。实现工业国产自动化、无线化和智能化,典型场景包括视频监控、机器人控制、自动巡查安防等。

·机器人控制:同步实时协作机器人要求小于1毫秒的网络延迟。到2025年,全球状态监测连接将上升到8,800万。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也将从36万台增加到105万台。

·馈线自动化:当通信网络的延迟小于10ms时,馈线自动化系统可以在100ms内隔离故障区域,这将大幅度降低发电厂的能源浪费。从2022年到2026年,5GIIoT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464%。ABI Research的预测数据,全球配电自动化市场将从2015年的130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360亿美元。

·视频监控和无人机巡检:配备无人机进行基础设施、电力线和环境的密集巡检是一项新兴业务,LiDAR扫描所产生巨大的实时数据量将需要>200Mbps的传输带宽。ABI Research的估计,小型无人机市场将从2016年的53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26年的339亿美元,包括来自软件、硬件、服务和应用服务的收入。






4.4.VR/AR即时对战类游戏

现阶段VR游戏体验不佳:其中游戏类VR应用基本以本地重度游戏为主,设备典型盘根错节,用户容易绊倒。假如联网游戏时延高达50ms,导致用户眩晕问题,体验仍然不佳。因此,现阶段VR较多应用在营销场景,如远程看房、看二手车等营销场景较多,并且依赖于Wifi及4G网络为主。

未来5G设备实现直接边缘云端访问,VR/AR时延问题解决:实时CG类云渲染VR/AR需要低于5ms的网络时延和高达100Mbps至9.4Gbps的大带宽。同时,5G可以支持多用户近距离连线。

云VR/AR将大大降低设备成本,从而提供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价格。5G将显著改善这些云服务的访问速度云市场以18%的速度快速增长。家庭和办公室对桌面主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将越来越小,直接连接到云端的各种人机界面,并引入语音和触摸等多种交互方式。






4.5.视频云:远程医疗、4K/8K高清视频

远程诊断:远程诊断依赖5G网络的低延迟和高QoS保障特性,例如无线内窥镜和超声波这样的远程诊断依赖于设备终端和患者之间的交互。力反馈的敏感性决定低延迟网络才能满足要求。其它应用场景包括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认知计算,这些应用对连接提出了不间断保障的要求(如生物遥测,基于VR的医疗培训,救护车无人机,生物信息的实时数据传输等)。ABI Research预测,智慧医疗市场的投资预计将在2025年将超过2,300亿美元,智慧医疗市场将在2025年超过2,300亿美元

高清视频:5G的高速率特性将是用户不仅能观看当下各类视频内容,还将随时随地体验4K以上的超高清视频。未来10年内5G用户的月平均流量将有望增长7倍,而其中90%将被视频消耗,预计到2028年,仅凭消费者在视频、音乐和游戏上的支出就会增加近一倍,全球总体量将达到近1500亿美元。






5.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层面的主要受益者浪潮信息,以及受益于“5G+云数据中心”双轮驱动,光模块的后起之秀新易盛。建议关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科曙光、四维图新、中科创达、烽火通信、中兴通讯。

风险提示:落地进度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6.重点公司

6.1. 浪潮信息:边缘计算基础设施的最大受益者

公司是边缘计算的最大受益者。边缘计算带来的增量计算需求预计将推动运营商的服务器采购量大幅提升,公司不但是三大运营商OTII边缘服务器标准的核心成员,更在2019年2月25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发布首款基于OTII标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NE5260M5,该产品专为5G设计,可承担物联网、MEC和NFV等5G应用场景,此外公司在边缘计算硬件体系、边缘计算云平台、边缘计算网关产品、边缘计算行业应用进行了全方位布局,预计将在2020年5G规模化应用时最大程度受益边缘计算趋势的红利。

公司服务器全球市占率显著提升。据DRAMeXchange的调研数据显示,以公司为代表的服务器市场中国厂商崛起,在全球1240万台的服务器市场中,中国的厂商占到了19.9%的市场份额,其中公司以7.8%的全球市占率稳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全球第一DELL EMC为16.7%,第二HPE为15.1%,预计明年中国厂商的份额将增长到21.4%,进一步压缩非中国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和AI化转型的需求显现,开始成为市场强劲增长动力。互联网以及传统企业用户向互联网、AI转型,首先需要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公司作为领先的计算平台厂商,因较早布局智慧计算,为“AI淘金者”提供AI计算装备而成为AI时代的受益者。据IDC数据显示,公司在2018年上半年AI服务器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销售额份额过半,为51.4%。在以互联网巨头BAT为代表的AI基础设施市场中,公司的份额达到80%以上。商汤、今日头条,科大讯飞、平安、美团、滴滴等耳熟能详的AI巨头,公司也是其AI算力的主要供货商。

传统企业级存储市场格局正在重构,公司跃居中国市场第一。据IDC日前公布的2018年三季度《全球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调查数据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存储品牌公司与华为、联想首次集体入围全球前四,与Hitachi、IBM存储并列全球第四。另据IDC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存储出货量为67,358套,公司存储出货量8,414套,跃居中国企业级存储(不含监控)市场第一,增速106%,5倍于业界平均增速,同时入围Gartner分布式存储魔力象限;紧随其后的是华为、戴尔易安信、曙光、联想、华三等。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们持续推荐的大国重器,同时处于云计算驱动下全球服务器行业景气向上、海外市场突破、竞争格局优化、内在激励机制突破、AI服务器和高端存储放量、进入高端服务器市场等六重向上拐点,成长路径清晰明确,边缘计算更将带来新的增量市场,预计2018-2019年EPS分别为0.52、0.69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30元。

风险提示:AI新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与IBM合资公司业务整合风险。

6.2.海康威视:AI边缘计算领军者

加强AI Cloud战略布局,拿到AI时代的“船票”。公司围绕AI Cloud架构,完成了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的核心产品布局,将AI注入到前端产品,并结合不断丰富的智能芯片保持产品快速迭代,在边缘节点实现目标检测、 特征提取等智能感知理解功能。公司根据AI Cloud“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分级应用”核心原则,携手各行业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论从战略还是产品布局上,公司均已经拿到AI时代的“船票”。

取得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认证,产品安全性获得国际权威认可。公司近期公告,DS-2CD3系列和DS-2CD5系列网络摄像机产品成功通过了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CC)EAL2+级认证。CC认证是信息技术安全领域认可度最高的国际性认证之一,遵循国际公认的信息安全标准(ISO/IEC15408)。该认证得到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联盟(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Assurance Partnership ,NIAP)的认可,同时也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得到认可。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2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或政府代理机构加入了CC互认协定(CCRA),因此CC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接受度与可信度,成为安全性评估方面的重要依据。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全球安防龙头企业正迎来前端智能放量拐点,此外萤石、汽车电子等创新业务被不断突破,围绕AI Cloud架构,完成了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的核心产品布局。预计2018-2019年EPS分别为1.24、1.56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40元。

风险提示:海外贸易争端风险;新产品市场进展不及预期。

6.3.大华股份:深度布局AI边缘产品,提升智能安防层级

深度布局AI边缘产品。公司推出的“睿智”系列AI边缘产品,前端采用GPU、FPGA、Movidius高性能芯片,搭载深度学习算法,能够直接在前端提取视频中的人脸、车辆、人体等特征信息,将信息传回云中心进行统一分析管理,既可以满足业务实时性的需求,也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分析应用。

发布HOC城市之心,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架构。第十四安博会上公司以“大华HOC城市之心”为主题华丽亮相,公司提出了“1+2+N”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即一个城市大数据平台,两个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城市安全中心和N个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公司全面展示了全面依托大华HOC新型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下的智慧警务、智慧交管、智慧消防、智慧制造、智慧零售等众多行业解决方案,以及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创新成果。

刷新三项记录,公司AI取得行人重识别领域重大突破。近日,公司在行人重识别算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三个国际权威的行人重识别数据集Market1501、DukeMTMC-reid和CUHK03上,mAP关键指标分别达到88.58%、79.59%、77.18%,全部取得目前评测机构已公布成绩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中最高记录。2018年,大华股份在国际竞赛中已斩获目标检测、多目标跟踪、目标分割、场景流和光流等多项第一。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全球安防龙头企业之一,将是本轮“人工智能+安防”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积累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市场渠道能力将赋予公司向多个新兴行业横向复制的优势。预计公司2018-2019年EPS分别为0.88、1.1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20元。

风险提示:安防智能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6.4.中科曙光:有望受益运营商边缘服务器增量市场需求。

有望受益运营商边缘服务器增量市场需求。公司相关的IT产品自从进入中国移动集采目录后,积极参与到移动南北两大云计算基地以及各省分公司的云计算平台的建设,除了提供相关产品之外,还提供相关的业务咨询和技术咨询,随着5G边缘计算带来服务器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向下游延伸,孵化创新型企业。公司在“四个大数据”方面进行全面部署,为产品技术与行业应用的深度结合创造了良好局 面。公司瞄准重点领域,与拥有深度行业积累的战略伙伴一起,成立创新型企业,谋求对细分行业领域的深入参与。公司在环保大数据领域投资中科三清,在空天大数据领域投资航天星图,面向安全大数据领域设立子公司曙光网安,孵化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公司申报了国家发改委 2018 年“互联网+”重大工程“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开源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在2018 年 1 月获得立项批复。该项目将研究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开源平台关键技术,研制开源平台系统软件,完成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城市智慧服务、科 学大数据等10 类以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验证。 2018 年 6 月,公司获批工信部“2018 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研发建设 “自主可控先进计算设备智能工厂”。

投资建议:公司在国产芯片、中高端服务器、存储、云计算软件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本地化,是国内在IT基础布局最全面、技术积累最深厚的企业之一,此外公司近期公告牵头成立国家先进计算创新中心,明确最近3年完成服务器处理器、智能计算芯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克时间表,此次增持海光信息10.92%股权进一步巩固其第一大股东地位,彰显未来发展信心,预计2018-2019年EPS分别为0.66元和0.92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58元。

风险提示:芯片研发风险;中美贸易争端风险。

6.5. 四维图新:前瞻布局车载边缘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商业化变现大幕已启

自动驾驶是边缘计算技术重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复杂大量的计算是自动驾驶产业落地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的云计算面临着延迟明显、连接不稳定等问题,边缘计算则可以弥补其不足,提升计算效率,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

公司前瞻布局车载边缘计算平台。结合自身在地图数据处理中所积累的视觉感知、深度学习等算法能力以及杰发科技的芯片设计能力,公司涉足自动驾驶车载计算平台业务。在2017年四维图新用户大会上,公司介绍目前车载计算平台(自动驾驶芯片)业务的产品线roadmap(2017-2021年)全面对标Mobileye。其中,第一代产品NI VPU(四维图新视觉处理芯片),对标Mobileye的EyeQ4,主攻感知层,为L3等级的自动驾驶赋能;第二代产品 NI APU(四维图新AI处理芯片)对标Mobileye的EyeQ5,主攻决策层,为L4/5等级的自动驾驶赋能。

中标宝马订单,拉开自动驾驶业务商业化变现序幕。公司2月12日公告,与宝马签署自动驾驶地图协议,将为宝马在中国销售的2021-2024年量产上市的汽车提供Leve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地图产品及在线发布与更新服务。该订单充分印证了公司在自动驾驶地图行业的绝对实力,也拉开了自动驾驶业务商业化变现序幕。无论是单车价值还是长期渗透率,高精度地图相对传统导航地图业务均有数倍以上提升,仅前装市场空间就具备数量级跃升潜力,公司成长空间将彻底打开。

投资建议:边缘计算是自动驾驶的产业的核心技术基石,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催熟产业。公司以高精度地图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业务线随着宝马订单的签订已经拉开商业化变现序幕,同时,也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平台,我们十分看好公司在自动驾驶时代的发展前景,预计2018、2019年EPS分别为0.37,0.4元,6个月目标价25元,维持推荐。

风险提示:芯片业务发展不及预期;高精度地图行业竞争加剧;车联网业务变现速度低于预期;自动驾驶业务变现速度不及预期。

6.6.中科创达:前瞻布局边缘计算平台完整解决方案,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前瞻推出完整的边缘计算平台解决方案,为万物互联奠定技术基础。云计算具有运算能力强、高可靠性、通用性、廉价等特性,但是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的到来,数以万计IoT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将给通信技术带来无限压力,边缘计算应运而生。边缘计算本质上就是将计算、智能重新从云端向终端平衡。凭借对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多年来的研发投入与经验积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芯片厂商的紧密合作,公司前瞻推出了完整的边缘计算平台,提供了从芯片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到算法层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旨在加速提升智能终端设备的本地实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能力。

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智能汽车业务商业模式转型已见其形。1)在智能终端软件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持续提升技术壁垒加强客户粘性、改善盈利能力,并积极拓展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2)在智能汽车业务方面,公司通过建设平台技术能力取得竞争优势,实现车内业务的多种收费模式,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升级;3)在智能物联网业务方面,公司通过和产业链周边企业的深入合作,扩大TurboX智能大脑平台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带动智能硬件产品的出货量,驱动盈利增长;4)从技术布局来看,公司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进行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实现在边缘计算、智能视觉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性,并提前部署了部署适用于5G时代的前沿技术。

投资建议:公司2018年各项业务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十分看好公司在智能汽车、IOT等边缘计算核心应用场景的的发展前景,预计公司2018-2019年EPS分别为0.4、0.56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40元。

风险提示:合作进展不及预期;智能驾驶舱推进不及预期。

6.7.新易盛:“5G+云数据中心”双轮驱动,光模块“后起之秀”否极泰来

市场少数具备高端100G量产、400G产品开发能力的光模块厂商,“后起之秀”有望弯道超车。公司专注于光模块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致力于提供点对点模块和PON光模块产品。目前,公司产品型号已超过3000种,覆盖数据宽带、电信、FTTx、云数据中心、安防监控和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是国内少数批量交付100G光模块、掌握高速率光器件芯片和光器件封装的企业,并已成功研发出200G、400G光模块产品,有望借高端光模块实现市场“弯道超车”。

2018业绩承压,5G否极泰来,2019重新启航。中兴通讯是公司传统大客户,截止2017年末,公司向第一大客户的销售的收入占比达到35.5%。2018年上半年,公司受中兴事件影响,收入和毛利率均大幅下滑。同时,由于2017底新产线投入使用,相应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叠加2018年股权激励费用摊销和存货减值损失计提,公司2018年业绩快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同比下降13.40%,实现归母净利润3289.64万元,同比下降70.39%。2018年下半年,中兴事件和解后,公司业务已恢复正常,Q3单季度毛利率显著提升,我们认为公司2019年否极泰来,传统客户及业务将重回上升轨道。

2019年5G元年,临时牌照呼之欲出,4G扩容投资超预期。2019上半年4G网络扩容支出超预期,中国联通发布了4GL900及L1800基站集采41.6万站,规模超市场预期,反映出国内移动互联网流量所带来的运营商网络扩容投资力度较大。同时,2019年是5G全球商用元年,国内5G临时牌照呼之欲出,用于5G承载网前传和中回传投资需求及光模块采购将逐步上量,在2019下半年接力4G扩容需求,成为提升光模块行业景气度重要驱动力。

5G商用将带动全球IDC资本开支持续增长,云数据中心对高速光模块需求持续放量,公司有望借400G高速光模块弯道超车。5G将带来全球流量和带宽持续增长,光模块可以看成是通信系统流量的“闸门”,充分受益于云计算巨头云数据中心建设。同时,近年随着互联网公司云数据中心横向传输流量大幅增加,云数据中心架构近年逐步演化出分组化的三层网路架构和汇聚层与核心层融合的两层的“叶脊”架构,进一步带来高速光模块应用需求的提升,光模块景气度将持续向上。公司是市场少数具备100G批量发货能力厂商,并已成功研发出400G光模块,部分产品已通过验证并实现量产。2019年,北美云计算厂商Google资本支出超预期,公司有望借400G高速模块产品,突破北美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风险提示:5G市场进展不及预期、北美市场进展不及预期。

6.8.中兴通讯:放下包袱,5G重新启航

2019年是5G发牌的重要的一年,包括临时牌照发放近在咫尺,也是产业链上游投资的开启年。而主设备商行业是5G产业链里面确定性最高,而且是受益最大的一个板块。中兴通讯是A股设备商龙头,将首先受益于5G资本开支提升。

从2G~4G中国的华为、中兴在3GPP里面标准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射频前端器件在向主设备集成,设备商行业在产业链里面的地位提高。因此,整个5G资本开支里面,我估计主设备投资的占比也有望从4G的25%上升到5G的40%。

中兴2018年承压,但不影响持续经营,也不影响最核心的研发能力。过去中兴研发团队的人数稳定,公司首要要保证研发的核心能力。经过多年百亿级的投入,无论是专利、研发的时间进度上、成本和性能上,中兴仍然是全球领先。中兴近几年PCT专利申请数量,还是5G实验进度在全球都是仅次于华为的,也是能够实现端对端全系列产品的设备商。我们继续看好中兴通讯全球市占率提升的大逻辑。

风险提示:5G进度不达预期

6.9.烽火通信:5G光传输佼佼者

烽火目前是国内光传输设备龙头,4G全球市占率稳居前五。我们认为2019年大规模光设备投资会启动。而且,未来5G传输网资本开支起码是4G的1.2到1.5倍,公司首先受益。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期间多次提到了“要建设网络强国,占领制高点”“光通信行业很重要”“而且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烽火作为通信设备领域的“中国力量”,看好公司在5G周期市占率继续提升。

公司在上市之初就拥有武汉邮科院全部传输网技术积累,在4G时代,烽火光设备在全球运营商的接入网、汇聚和骨干网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10%。在光通信领域,与华为、中兴在同一起跑线上。集团重组后,公司将成为有线+无线接入网一体化的厂商,有望再造一个新的国家级设备商巨头。

4G后周期运营商无线设备支出下滑,但是在流量爆炸的背景下,宽带接入+骨干传输扩容支出仍然不断的上升,传输网景气周期延续。其中,骨干网方面运营商持续向200G/400G更新;接入网10GPON规模部署投资持续;光纤集采超也持续预期,公司数通及光纤产品短期内仍然具有业绩支撑。

风险提示:5G进度不达预期



关于我们|站点测速|手机版|小黑屋|免责声明|联系我们|Archiver|GRWZ.COM ( 苏ICP备05000159号-8 )

GMT+8, 2024-4-26 09:32 , Processed in 0.0367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