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9|回复: 0

[媒体评论] 日本离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美国科学家约翰·班尼斯特·古德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奖斯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三人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此消息一传回国内,一个非常熟悉的邻国科学家身影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对于这种情况已经算是见多不怪了,刚刚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由此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27位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时间回到本世纪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此项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一经发布,便首先在日本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整个日本舆论基本上一边倒,认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不太可能。而国外也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国外主流媒体直接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为标题,表达了对日本这个野心勃勃的诺奖计划的质疑。

当然,在2001年的时候,日本国内及国际媒体一致认为“日本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是信口开河有其道理的。因为截至2001年3月该诺奖计划发布之时,整个日本一共才获得了9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首次颁发,直到1949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才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到2001年3月,也就是在诺贝尔奖的一百年历史上,日本一共才获得了9个诺贝尔奖,这也难怪日本提出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会在国内国际产生轩然大波。

然而自从21世纪开始,日本开始了其疯狂拿诺贝尔奖的历程,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仅次于美国,远远的将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甩在后面。也正是因此,每年十月的诺贝尔奖颁奖月,日本科学家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

2001年,日本有机化学家野依良治,因其对“不对称合成”的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因开创“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荣获2002年诺贝尔学奖。

2002年,日本天体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贡献,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日裔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美籍)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破缺对称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发现了“破缺对称”的起源,并因此预测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种夸克家族的存在”。三人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日本有机化学家下村脩,因其对“荧光蛋白质”的长期杰出研究,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荣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2年,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凭借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上研究的突破,荣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日本化学工程学家赤崎勇、工程学家天野浩、电子工程学家中村修二(美籍),凭借“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明,三人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日本物理天文学家梶田隆章,因发现了“中微子震荡”,并证实“中微子具有质量”,荣获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日本天然有机物化学家大村智,荣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对“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荣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英籍)荣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8年,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免疫反应刹车的癌症疗法,对消灭癌细胞领域带来重大突破”。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9年,日本化学家吉野彰,因“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从2001年3月日本政府提出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到2019年,十八年的时间里,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数量已经达到16个,距离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半多。如果加上两位美籍日裔、一位英籍日裔,那就19个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到2050年,日本再拿14个诺奖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要知道很多日本上世纪取得了诺奖级科研成就的科学家还在排队等着被授予诺贝尔奖呢。

一般情况下,取得了诺奖级科研成就都是几十年后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基本上都是七老八十老头老太太了。进入21世纪的日本能够拿诺奖拿到手软,全拜上世纪取得的科研成就所赐,几十年前取得的科研成就足以让日本频繁拿诺奖,足以见日本的科研积淀了。

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多的诺奖级科研成就呢?总结起来不过“工匠精神”四字,日本人身上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工匠精神让世界很多国家人民望尘莫及。不管是在科学界,还是在商界,及日本生活的很多地方,都能发现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性。

回顾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野彰的一生,很容易看到其作为一名日本人身上所具备的民族性,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吉野彰,一生都在从事锂电池的研究开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实在让人敬佩不已。

1948年1月30日,吉野彰出生于日本大阪府,与众多日本科技学者的经历有些类似,吉野彰只服务过一家公司——旭化成株式会社,一生都在从事锂电池的研究开发。1970年3月,吉野彰获得京都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京都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直接进入旭化成株式会社,并被分到研究部门,随之参与了几个研究项目。1981年,他开始了锂电池的研究开发,距今有余30年的历史了。

在“锂电池之父”吉野彰看来,把枯燥的科学研究当做一种乐趣,这是一种上天的恩赐,正是这种心态和能力,才使他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乐此不疲。

1981~1985年,光锂电池的基础研究,吉野彰就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第二阶段,则是开发研究阶段,也就是对基础研究中发现的特别的物质进行“解剖”,看其是否适合市场,这又花了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1992年锂电池做为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在这一阶段,吉野彰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并对市场进行调查。

而市场的正式构筑是在1995年,也正是IT时代的开始。随着这个时代的开始,手机、平板电脑都要大量使用锂电池,整个世界走向了移动互联,所以锂电池也呈现了几何级的增长。

如今,就锂电池本身而言,现在主要应用在两大领域:一是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脑,占锂电池使用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二大领域便是车载电池,如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的出现,等于给锂电池打开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尽管车载电池还是有一些弱点的,但蕴含着商业机遇。

对于诺贝尔奖,在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尽管他始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是率真的他也丝毫不掩饰对这项荣誉的渴望和追逐。“每年的10月份都很期待,科研是要花时间的,期待管期待,但是还要不断的努力,会耐心的等待。”吉野彰坦言,自己有个愿望,如果是得到诺贝尔奖,希望是对整个产业的肯定,而不是仅是一个研究的课题。

如今,作为“锂电池之父”吉野彰在陪跑多年诺贝尔奖后,最终实至名归,在个人履历表中不计其数的国内外奖项和荣誉中如愿以偿的增加一个“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头衔,正如吉野彰曾经说过的那样,荣获诺贝尔奖,是世界对整个锂电池产业的肯定。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免责声明|联系我们|Archiver|GRWZ.COM

GMT+8, 2024-4-20 02:26 , Processed in 0.0534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